虹潤儀表:源自閩北的“智造”--轉載自《福建日報》
在順昌,有一家與神舟飛船、嫦娥探月工程結緣,擁有400多項國家的民辦高科技儀表企業(yè),它不僅帶動了地方就業(yè),還為“中國制造2025”添磚加瓦。請看—— 虹潤儀表:源自閩北的“智造”
順昌,閩西北部的山區(qū)縣,四面環(huán)山,山清水秀,依山傍水,人口不足30萬。卻因一家企業(yè),其與神舟飛船、嫦娥探月等“高大上”的工程結下了緣分。
這家企業(yè)叫虹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制造儀器儀表的**,它擁有400多項國家和100多項軟件版權登記證書,榮獲*知識產權優(yōu)勢企業(yè)和稱號;年產各類儀表30多萬臺;300名員工里,一半以上都是科技人員;它的客戶多為航天航空、*、核電、原子能反應堆、世界500強企業(yè)以及科研院所等。身在山區(qū),眼觀,虹潤的目標是成為*“智造”。
打造
國內*產品
“這是一臺高溫電燒爐,它是在杭州生產的,但用的是我們的調節(jié)儀。”6月初,在虹潤的產品展示間,虹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善平向記者展示了這件讓他驕傲的產品。“我們對溫度的控制精度是正負0.1攝氏度,現在國內的其他儀表一般無法達到這個精度,國外的也極少。”
為何虹潤的調節(jié)儀能夠做到如此?這還得從林善平親自擔當“技術*”說起。1986年,林善平從學校畢業(yè)后,分配到順昌自動化儀表廠工作。當時,年僅二十多歲的他,就已經是一個技術“達人”,在*雜志上發(fā)表多篇論文,多個研發(fā)項目獲省部級獎項。
“這臺數顯儀的算式,是工程師們在我22歲時開發(fā)的模糊算式基礎上加以改造的,非常成功、非常穩(wěn)定,遠遠超越了競爭對手。”林善平說。
因為這位技術“達人”親自坐鎮(zhèn),虹潤公司從一開始的只能代理別人的產品,發(fā)展到目前擁有數顯儀表、無紙記錄儀、過程檢驗儀等五大核心產品,產品性能均位居同*。虹潤還參與了儀表行業(yè)31個國家標準的制定,其中3個是*起草人。由于產品高精尖,且能廣泛用于工業(yè)過程控制,虹潤不僅吸引了一大批客戶,還收到了多家國外儀表公司貼牌生產的橄欖枝。
如何實現自主科技研發(fā)?林善平告訴記者,研發(fā)的關鍵在于人才。“順昌基本上90%的相關技術人才都被我挖過來了,進行內部培養(yǎng),此外,我們還引進了一大批大學的人才。”據林善平介紹,虹潤還在北上廣等國內重點城市網羅人才,建立了1個院士工作站、2個研發(fā)中心、多家分公司。
向工業(yè)控制
系統進發(fā)
單個產品的成功并未讓虹潤滿足,伴隨著工業(yè)4.0概念的走熱和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的提出,虹潤開始向工業(yè)控制平臺系統進發(fā)。
“這臺儀器可以將工業(yè)現場所有設備的位置、數據變化進行呈現,并實現可視化控制。”在虹潤公司研發(fā)室,總工程師陳志楊向記者展示了一臺名為“288觸摸式數據采集控制工作站”的儀器。儀器的正面是一面10英寸的可觸摸屏,背面則有大大小小近百個接口,每個接口,都可以采集一種數據源,并在儀器上進行分析和處理。
“假設某臺設備出了問題,比如溫度過高、流量異常,我們很快就可以通過這個設備看出來,并且進行調控。這臺儀器還能對數據進行分析,看出哪臺設備出問題頻率高,從而方便對設備進行診斷和維修。”陳志楊介紹說。
以往,這些工業(yè)平臺類儀器的軟硬件設施基本被國外公司壟斷,近年來,我國通過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技術,這種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并且慢慢形成了自主研發(fā)和生產能力,催生了一批國內儀表品牌企業(yè)。虹潤,便是這樣的典型。
“研發(fā)這臺設備,我們借鑒了一部分的日本技術,但是卻在性能上有所拓展、也更具性價比。”陳志楊說,“更大的可觸摸屏、更多的接口,都是它的優(yōu)勢所在。”
這樣的技術,讓虹潤的產品具備了擁抱工業(yè)物聯網的能力。下一步,虹潤還計劃突破有線障礙,讓所有工業(yè)儀表實現無線通信。通過建立云平臺,無線接收每一臺儀表采集到的工業(yè)數據,并通過平臺發(fā)送無線控制信號。
陳志楊對記者說:“這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我們已經研制出自帶無線數據發(fā)送功能的儀表,但是要運用到工業(yè)領域,還需建立一個統一的網絡協議。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參加了4項國家標準的制定,其中有2項是我們主持起草,待國家標準出臺,就可以實現無線接入。”
踐行
“三化”融合
“我們的產品已經達到了*水平,但生產制造環(huán)節(jié),再拿老掉牙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裝備來生產,那肯定是不行的。”于是,虹潤還開始了工業(yè)化與信息化的融合。
在虹潤的儀表生產車間外,記者看到一個電子看板,看板記錄了虹潤每一個零部件的生產進度、返修率、合格率等。這是虹潤引入的ERP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一部分。虹潤分管生產的副總肖志明說,公司每天需要管理的產品近千種、倉庫零部件加起來有2萬多種。在沒有進行信息化管理之前,想要知道每天生產了多少個儀表、每一個儀表生產進度如何、在哪道工序上、由哪個工位生產的,很難;現在,有了信息化管理,虹潤的每一個零件和成品的去向都*“清晰可見”。
記者在倉庫貨架上看到,每一個成品都擁有一個*的二維碼和代號,掃一掃二維碼,可以追溯這個成品的每一個生產環(huán)節(jié),倒查每一個零部件的來源,還能對檢驗、發(fā)貨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全流程跟蹤。信息化管理,讓生產效率提高了2到3倍,效率的提高也讓產品銷量翻了兩番。
信息化與工業(yè)化的融合,還體現在生產裝備自動化上。為提高生產工業(yè)化程度,虹潤購入3臺全自動高速貼片機、波峰焊機、全自動AOI檢測機等*生產設備。這些設備的引進和研發(fā),讓虹潤儀表主板的焊接合格率達到了99%,儀表返修率控制在0.5%以內。
信息化與工業(yè)化整合,讓虹潤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很大提高,而在兩化整合之外,林善平又加了“一化”,提出工業(yè)化信息化與標準化的整合。
在組裝成品的工位上,記者看到,*個工人眼前都有一個19英寸的顯示器,里面存滿了各項作業(yè)指導書,工人如果忘記操作工序,可以打開里面的指導書文件瀏覽,對照著操作,出錯率低。
記者了解到,虹潤在內部管理上,建立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針對崗位職責、整改意見書、員工手冊、各崗位作業(yè)指導書均制定了規(guī)范的標準。
本報記者 游笑春 文/圖